罗振宇演讲里的“生活观”:小红书的自信时刻

  关于我们     |      2023-02-22 10:04:23

  罗振宇演讲里的“生活观”:小红书的自信时刻因为,罗振宇跨年演讲中几句表达、一个出色的概念,不但揭示了这家公司一段时间以来全力推进的方向,甚至有望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的核心商业定位,昭示着它的竞争力、商业模式及生态演进。

  “在小红书,不起眼的一日三餐做出了仪式感、热爱旅行的人让小众旅行地成为了新地标……小红书反映出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主张,可以用不同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第四观——#生活观。”他说。

  ”第四观”,也即“生活观”,精准地概括了此刻小红书的整体风貌。你很难再度找到一个更适合的词汇。

  双方随后公布的合作——2021年,小红书将与得到合推“生活学院”,小红书达人将与得到老师线上线下分享生活知识,正是基于“生活观”定位而落实的核心能力的输出。

  这也是文化与模式的自信。它意味着,小红书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闭环,到了关键的开放阶段。

  罗振宇的表达,让我想起《环球时报》9月份编译的一篇日人评论《越来越多中国人用心过生活了》。

  它描绘了疫情以来无数中国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新消费理念:超越物质诉求,用心过好当下;珍惜时间、本分做事、追求健康、善于发现周围美好、心怀感恩、付出行动……这与过去的留给全球的“大买特买”土豪形象有明显反差。

  “用心过生活”是《生活手帖》前主编松浦弥太郎一本书的名字。他长期倡导“生活要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但我并不认为国人受他影响才转换理念。这是一个社会演进结果。80年代,日本人亦横扫欧美奢侈品,当时留下一句“买下整个美国”。中国前后变迁脉络相近。

  还有疫情外其他动因。比如大国经济、制造业崛起、供应侧变革、内需转换、消费升级尤其侧重体验与精神价值取向等。

  也与人的表达欲望有关。传统中国人自我表达、分享上,更重“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世俗生活压抑在内心,沉重而焦虑,愈是近处愈难受到关注,仿佛一切美好都在远方。而美国神话学者坎贝尔说,你总以为神圣的东西在远方,其实在你居所或附近。

  罗振宇将“生活观”定义为“第四观”,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民族走出焦虑、走向轻松活泼的信号。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融汇丰富多样性、稳定因素的修复机制。

  我们早已过上免于恐惧的生活,但一直带着面具,伤痕太多。中国人很会“过日子”,但标签似乎跟“精打细算”、“生活经济学”有关,“用心过生活”有丰富的维度。

  这趋势不是因疫情才生发,已延续许久。只是疫情期加速催化,让人感受更直观也更深,沉淀为一种公共记忆。

  落在小红书身上,“生活观”也是一个平台全新的“发现”机制。线下世界许多细微、琐屑、隐秘、激动、羞涩、烟火以及种种饱含世俗丰韵的人间情怀,正通过线上线下重构,在平台全面呈现与流动。

  当然,这种发现机制与人间情怀的线上线下重构,**建立在平台完整的生态化能力之上。因为,愈是深入普罗大众的多样生活,愈是对技术、数据智能以及系统化能力提出考验。

  “生活观”下,藏着小红书沉淀7年之久的基础立场、商业化能力及生态体系,它也是一种“商业操作系统”。

  自2013年诞生后,截至2019年年中,小红书经历了海淘指南、APP初级种草、社区电商、跨境电商、UGC深度种草+商业化探寻期。

  必提种草。这词2017年开始流行,几乎就是小红书指代词。2018年后,业界几乎**新生平台,只要沾点“社区”概念,都言必称“种草”,不惜打出“XX领域小红书”、“XX版小红书”旗号。

  为何以2019年为节点?那是因为,这年春天,UGC模式引发平台整顿。小红书基础定位与商业模式迎来一次重塑。

  重新上架后不久,我们看到,它淡化了电商维度,不断重申社区属性与基于创作者的核心立场,强化多元品类与全新激励机制。尤其去年创作者大会“小红书123战略”,开始探索更多商业化,包括创作中心、线下落地、引入B端并嫁接作者与商家,提供基于数据的全链路数字营销与平台级服务。

  不过,2019年末的小红书仍有尴尬:品类看似完整,却远不平衡,美妆占比过高,种草多样性不够凸显。

  本来我们预判今年上半年它会大幅强化推广。结果疫情爆发,被动之下成效却是:无数人更加注重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场景成为舞台。

  年初以来,瞿芳多次强调美食品类高速增长。其中2月日活(DAU)一度超过美妆,成为**垂类;12月6日,中国企业领袖家年会上,她披露,截至11月底,美食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长超300%,超过13亿人次搜索过美食相关内容。

  民以食为天。它标志着一个平台人气的真实度,参与人群更广、更高频、更刚性。罗振宇的“生活观”、瞿芳的“人间烟火”与“人情味”,更是多与它有关。

  还有更多。2020年,用户在小红书发布近3亿篇笔记,每日产生1亿次搜索。其中,它提炼出的2021年10个生活方式趋势是:冰雪热潮、无糖主义、酒变甜、回血式独居、无性别穿搭、国潮澎湃、在家健身、治愈式旅行、外出露营、回家做饭。这与过去侧重美妆形成了巨大反差。

  不要忽视更多品类融入的治理机制:平台拥有多样性,会诞生自组织规范能力。否则,创作者内卷在单一品类,不可能消除扭曲。

  当然,仅仅扩张品类远远不够。若没有更加合理的留存、转化机制,照样会杂草丛生。

  “生活观”也是一个完整、自足、自洽的概念。它**指向可实现的生活,而不是蹈空。强调种草线C平台都不可或缺的消费洞察。真实性会产生行动,而平台**提供完整的服务,否则,商业模式不完整,“生活观”就不可持续。

  早期自营社区电商与跨境电商属性较浓时,可靠买手机制创造利润空间。当然,那时整体规模有限,在一个重履约的领域,想获得规模利润很难;社区种草可创造流量,但营收有限,获利模式多依赖软文广告。所以你能看到,几乎**社区平台都会加上“电商”。它其实是个矛盾品:绝大部分社区的电商服务,都不是种草的自然衍生,而是为了拉抬营收,做大所谓GMV,便于融资。*后结果却是,损害了用户体验,导致平台出现治理问题。

  小红书上轮遭遇,表面看出于UGC模式天然弊端,实际上同样与社区种草商业化策略难有关。

  2019年创作者大会就是对这一挑战的回应,它推出了“小红书123激励计划”,也即1个创作者中心,2个线个关键平台产品,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商业化策略,一次给外界描绘了一套全链路运作、形式自洽的社区种草、拔草的平台级解决方案:以正向策略激励创作者多元种草,引入品牌商家建立企业号,在作者与商家之间建立合理的嫁接机制,形成闭环。其中货币化策略则是,收取B端数字营销服务费。同时为壮大营收,它还基于种草合作品类,持续引入品牌落户,并确认进军直播领域。后者有两种模式,一是种草媒体形式,二是直播带货,促进交易。

  “种草”到“拔草”,这是一套**合理的模式,可以用无缝衔接的“品效合一”来概括。

  不过,由于这套策略属于整个行业的创新,未经充分验证前,很难预估成效。所以,我仍记得,当天小红书某负责人接受夸克采访时,谈到“品效合一”十分谨慎,没真正回答。

  今日话风已大不一样。半年来,小红书开始高频谈起“品效合一”了。这是一个平台成效的自信。

  因为,疫期一年,它已通过持续的策略升级与精细化运营,验证了商业成效:4月,小红书2020年度创作者大会,继续大规模激励多元品类种草,并强化了视频与直播创作。同期,2019年“123计划”三大平台级产品内测走向正式上线,主力创作者与粉丝大增;6月,小红书7周年,“向上生长”的主题,阐释了瞿芳定义的“真实、多元、向上”价值理念。7月下旬,“小红书Will未来品牌大会”,瞿芳、毛文超两人同时现身,小红书以数据以及一组完整的组合拳正式回答了核心问题:社区种草如何实现自洽的B2K2C商业模式闭环。

  当时,已身兼小红书开放平台与电商负责人的杰斯,公布了截至7月的一组数据:月活超1亿,70%是90后,单日80亿次笔记曝光;3000万KOC,3亿条笔记;超过3万个品牌入驻小红书,同比增83%。其中美妆护肤增5倍,时尚服饰品牌增10倍。旅游出行品类暴增,超过1000家线下民宿入驻……

  我们看到了它自信地公布了四大平台产品,即小红书企业号(入场券)、品牌合作平台(价值放大器)、广告投放平台(加速器)、直播带货(拔草机)。

  杰斯当时说,小红书平台直播带货有三高,即下单转化高,客单价高,复购率高达48.7%。退货率低于行业水平。而另一位内部人士前不久对夸克透露,某些核心品类上,小红书直播带货交易量,几乎等于淘宝直播同品牌的1/2。她说自己之前也没料到。

  可以这么说,截至“小红书Will未来品牌大会”,小红书不仅已完成重新定位,从海外好物分享社区变身一种生活方式平台,更是成就了“第四观”——“生活观”。

  在我看来,具体成效,就集中体现在这家公司开始公开谈论的“品效合一”里。它意味着巨大的自信。

  因为,敢在行业公开谈这个词的公司,市场没几家。淘宝是其一,小红书是其二。更多平台是以“品效协同”来定义。后者意味着嫁接,而不是一体化平台运作。由于小红书社区、种草属性甚于淘宝,可以这么说,这家公司可能是本地**家完成社区种草模式大闭环的知名平台了。

  此刻,“生活观”虽然出自罗振宇之口,但背后**少不了小红书的定义。2020跨年演讲,与其说是罗在陈述,毋宁说是小红书借助这个舞台展示了自身的道路与模式自信。

  当无数年轻人的美妆、美食、装扮、旅行消费,开始习惯先上小红书寻求决策支持甚至直接购买时,就这个词汇、概念代表的内涵来说,它确实算是成功“中奖”了。

  财务面上的小红书,顶多还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型互联网平台。但是,就更大范畴的社会化服务与市场空间,这家公司已占据中国互联网业一个极点。

  但你应该看到更多。就此刻而言,“生活观”不仅是一种整体风貌与商业模式的自信呈现,更有话外音。

  3、更多生态支撑力:设计师、TP伙伴、独立与协同的供应链、履约体系,线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带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能力;

  4、庞大的“双创”群体:一个创新、创业的孵化、验证平台,中国爆款品牌诞生舞台。

  你应注意到,小红书越来越少谈具体用户拉新数据,而更重视创作者群体与具体供给的笔记数据,包括新型媒体形态的种草笔记,尤其短视频、中视频、直播。

  相比粗放拉新,这组数据更真实,更能代表平台用户深度参与感、供给端改造及生态成效。尤其当用户规模已达到相当体量后,更受关注。

  2020年,用户在小红书发布近3亿篇笔记。其中,超过70%的爆款已是短视频内容,超过1分钟的中视频内容也**火爆,而平台每日产生1亿次搜索。财务面不大的它,这一维度上,有着巨人的气质。它代表着中国商业社会的消费前沿洞察高地,也是消费决策的触媒之一。

  而更多品牌落户,则渲染着小红书技术服务、数字营销以及交易属性业务的增长。前者将更多体现为高利润的收入部分,后者将更多体现为营收与GMV的规模化动向。

  借助去年以来构建的闭环服务,面向投资人,小红书其实回答了上述两大关键增长问题:它不止是生活的指南,也是消费的指南,它会产生行动,产生交易。

  当然,它**展示更多向上增长的力量。第3、4、5三大维度里,藏着小红书更加动人的面孔。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TP伙伴、供应链伙伴、线下制造型企业业、服务企业开始关注、落户小红书,而产业带与区域经济也开始合作嫁接。罗振宇宣布得到APP与小红书合作的一瞬,已经验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

  但此刻,夸克更重视这一张面孔:几年来,这个平台让我们见证了中国新品、爆款诞生的秘密。**日记、元气森林、小仙炖等诸多品牌的源头都与小红书种草有关。

  这张面孔验证了小红书的完整的能力与闭环服务模式:生活观下,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种草,隐藏着消费与创意洞察力,它对创新与创业群体发出指引,并以真实的用户体验与交互时刻提供着验证、种子用户以及初期的运营。当然也有初期的生存机制。

  尽管小红书平台新品总量远不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巨型平台,但这种机制却创造了一种沙盒式的创新验证与确定性的发展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惊人的一跳”形容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变。我想说,小红书平台“惊人的一跳”在于,它以充分验证的机制,实现创意、产品到商品与品牌的转变。

  此前,分众传媒一位朋友对夸克如此形容社区种草平台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社区种草-分众传媒-淘宝天猫们。

  这是相当有趣而又不易觉察的链条。社区种草持续诞生着新品,并实现“惊人的一跳”,分众提供核心市场的引爆,淘系则在更大范围实现更大规模的交易。你应该注意到,元气森林几乎就是这一链条的经典复刻。

  这一链条背后,恰恰就是小红书完整的能力。我经常将它与天猫“小黑盒”对比,事实上,它不止数字营销概念,而更近一套新品诞生的商业操作系统。这是一种罕见的平台化能力。

  表面看,小红书兼融了独特的社区属性、生活经验与知识图谱属性、电商交易属性,似乎有抖音/快手、知乎、B站、美团(尤其点评)、淘系、小米甚至腾讯等多家公司的影子,但又不是其中**一家。小红书此刻的能力,建立在7年多沉淀基础上,虽然体量还小,确实在做它自己。

  对于投资人来说,除了看创业团队,他们更关注一个平台的发展空间与基础土壤,然后是增长机制。截至目前,小红书其实已完整展示了他们所要观察的种种。甚至更多。

  2018年5月底,小红书完成一轮超过3亿美元的融资,阿里领投,金沙江创投、腾讯投资、纪源、元生、天图、线郑志刚等新老股东跟投。瞿芳曾透露,公司可能会在2-3年IPO。

  此前,我们曾预判,2020年,随着模式成功再造,小红书将可能完成E轮融资,估值将明显超过之前传说的60亿美元。尽管一年来尚未落地,但我们仍然坚持,这一刻的小红书,无论商业模式、增长机制还是发展空间,都已远非2019年之前的风貌所能比。

  尽管模式已自洽,但整个价值链条建立在真实生活体验分享基础上,若这环节摇摆,或被商业化过度左右,小红书不止平台体验会弱化,更是事关生存,“生活观”会变质、瓦解。

  随着开放加速,“破圈”美妆的小红书,用户规模、笔记数量、内容形式、平台商业要素越来越多,“生活观”下的多样性,将让它持续面临巨大考验,就是基于数据的运营、智能搜索等。如何实现千人千面,对于它的算法、一云多端的架构、生态协同会带来考验。未来的小红书必是一家技术公司。

  尽管已推出多款平台级产品,赋能创作者与商家,足可运营现有消费者资产,但这还只是一轮模式再造后的初期局面。随后的产品创新与考验会更大。

  这个维度也会是投资人极为关注的一面,因为,它意味着未来诸多变现的能力。事实上,夸克亦在关注它面向商家数字营销、新品诞生、线下运作的平台方案创新。

  拥有闭环、自然交易属性、“双创”机制的小红书,线下履约会比较复杂,因为这个既要有独立的内部能力,也要涉及多重开放合作。它会考验平台学习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生活观是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概念,看似门槛低,实际上极为考验耐性与组织机制。

  闭环之后的小红书,将会走向基于洞察、数据、技术的全链路运营,这会考验它的业务与平台架构。我们会关注它的中台建设、业务单元创新,以及持续的组织升级。

  不过,我们仍看好这家公司。“生活观”,以一种看似务虚的概念、Slogan,重新揭示了这一平台的生态化能力以及投资价值。它有自己的道路、模式以及文化的自信。

  一个时刻关注普罗大众生活与表达、勇于走向生活深处、身处洞察前沿、持续向上探寻的小红书,只要不失初心,将会具有一种超稳定的特质。

  这其实也是“生活观”的魅力。罗振宇那句“拔草复种草,春风吹又生”,确实传递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态自洽与循环。

  不过,它不可能那么轻松,毕竟这也是商业。它突然让我想到《深夜食堂》中那种看似世俗却饱含丰韵、坚韧的人间情怀,那里面藏着的商业秘密,可能也在小红书平台。